名字:梁境益
专业:预防医学
学校:内蒙古医科大学
从初入科室时的忐忑到实习结束时的不舍,在兴安盟人民医院的这段时光,既是医术的淬炼,也是医者初心的沉淀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医学不仅是知识的应用,更是责任与温度的传递。
课本上的疾病诊断标准,在真实病例中变成了患者苍白的面容、异常的检查数据。比如在呼吸科遇到的一例肺炎患者,其临床表现与教科书描述的“典型症状”存在差异,让我明白临床判断需结合个体差异综合分析。
从最初笨拙地练习实际操作,到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病历书写、参与查房,每一次操作的进步都伴随着对“严谨”二字的更深理解——一个小数点的误差、一句病史询问的遗漏,都可能影响诊疗方向。参与一次急腹症患者的会诊时,外科、影像科、检验科医生通过即时沟通明确病因,这种“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”的模式,让我深刻体会到医院如同精密的齿轮,每个岗位的专业度都影响着患者的救治效率。
展开剩余47%每当遇到疑难问题,带教老师总会耐心讲解诊疗思路,甚至分享自己年轻时的失误案例。这种“传帮带”的氛围,让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,也感受到医学传承中“温度”的延续。面对复杂病例时,偶尔会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卡顿,这让我意识到医学知识的更新迭代极快,唯有持续学习,才能在临床中更从容地应对挑战。
实习中经历过患者病情反复的无力感,也体会过治愈患者的成就感。带教老师曾说:“医学是‘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’。”这句话让我学会在理性诊疗中保持感性的温度,接纳医学的局限性,也更敬畏生命的韧性。
在兴安盟人民医院实习即将结束之际,看着住院部走廊里匆匆而过的医护身影,突然明白实习的意义不仅是掌握技能,更是理解“医者”二字的重量。未来的从医路上,我会带着在这里收获的专业底气、人文情怀和敬畏之心继续前行。
编辑:袁 柳
审核:张隆琦
发布于:北京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