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天逆转:国庆油价“变脸”近4毛/升,节后或将“乘胜追击”? 10月13日成焦点
本以为国庆假期后油价将迎来一轮小幅上涨,没想到国际油市上演了一场“惊天大逆转”,硬生生将国内油价拉回了“下跌通道”! 截至目前,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累计下调了近0.4元/升,而下一个关键的调整窗口——10月13日24时,似乎仍有继续下探的潜力。
价格“冰点”再现,车主狂喜
国庆假期前夕,市场普遍预期油价将迎来每升0.1元左右的上调。然而,假期期间国际原油市场风云突变,价格“自由落体式”暴跌,彻底打乱了国内的调价节奏。
如今,国内的“地板价”景象令人振奋:全国范围内的92号汽油已普遍回落至7.10元/升上下,而95号汽油也探至7.59元/升附近。这几乎刷新了下半年的最低记录。即便是柴油,在部分地区也已跌破6.73元/升的门槛,对于广大的柴油车车主和物流行业而言,无疑是减轻了沉重的运营负担。
展开剩余75%“跌多涨少”的年度剧本
回顾2025年至今的油价历程,共经历了19次调整,呈现出“7次下跌、6次上涨、6次搁浅”的格局,整体呈现“跌多涨少”的态势。粗略核算,每吨原油价格累计降幅超过400元人民币,折算到零售端,每升油价大约节省了0.32元到0.40元。
以4月17日那次力度惊人的调整为例,汽柴油吨价分别下调了480元和465元,这意味着92号汽油每升便宜了0.38元,95号便宜了0.40元。对于一辆装备50升油箱的私家车而言,每次加满一箱油,就能实实在在省下近20元——这笔钱足够买一杯品质不错的精品咖啡了。
节中“大反转”:国际油价的“断崖式”下跌
在假期开始前,国内成品油价格模型预估将上调140元/吨,对应到消费者端,每升油价需多支付0.11元至0.13元。然而,国庆黄金周期间,国际油价市场却上演了一出“黑色星期”:
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65美元/桶的关键支撑位,整个假期的累计跌幅超过了6%。特别是10月3日之前,国际油价连续四日深度下挫,WTI和布伦特原油联手累计跌幅高达8.58%。尽管10月4日出现过短暂的技术性反弹,但整体趋势已然明确——下行。
10月13日:变数犹存,静待最终裁决
根据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,最终的涨跌幅取决于10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的平均变动情况。目前距离10月13日零点仅剩数个工作日,这几日的国际市场波动将成为决定油价是“由涨转跌”还是“勉强搁浅”的决定性因素。
当前市场情绪偏向看空,若国际油价未能有效企稳回升,10月13日油价极有可能实现“预期逆转”,继续下调。但如果国际油价出现强劲反弹,也可能因变动幅度未触及国内设定的调整红线(每吨不足50元),最终以“不作调整”收场。
深层机制:油价背后的“三地联动”与“双保险”
国内成品油定价体系并非随心所欲,其核心锚定的是布伦特、迪拜以及米纳斯三地原油在过去10个工作日的加权平均价。同时,为应对极端市场波动,国家设置了“价格双保险”机制:
1. “天花板价”保护: 当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/桶时,国内油价原则上不再随之上涨,以减轻对消费者的冲击。
2. “地板价”托底: 当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/桶时,国内油价也停止下调,保障国内成品油企业的基本运营空间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所支付的油费中,有近四到五成是包含在内的税费,例如消费税和增值税,这些因素也在价格构成中占据了显著比重。
影响民生:从“车轮子”到“菜篮子”
油价的微小变动,对普通车主的经济影响是直接且感性的。每升价格波动一毛钱,50升油箱的成本差异就是5元。对于常年奔波的货运司机而言,影响更为巨大——一辆百公里油耗约30升的重型货车,一个月跑一万公里,油费的增减幅度轻易就能达到数百元。
物流企业对燃油成本的敏感度极高,燃油支出常占总运营成本的30%以上。一旦油价上行,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会通过快递费、运输费的形式转嫁出去,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成本。
目前,全国目光都聚焦在未来几日的国际原油走势上。10月13日的最终定价,将直接框定未来半个月的出行成本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伴随这波下跌,全国92号汽油已然重返“7元时代”,为广大的通勤者和运输者带来了难得一见的加油优惠。"
发布于:江西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